停止製糖的糖廠,少了忙碌工人來來回回穿梭著身影
休養中的縣定古蹟卻因捷運的開通,而湧進遊客的歡笑聲不斷......
年初五我們從南部北上,中午要和大妹男朋友與母親在彰化碰面
捏了時間,離中午的行程還夠我們到處繞繞
母親愛吃冰,於是我們跑到橋頭糖廠吃冰去
下了車,第一件事就是衝到販售部買冰去
不過大失所望,橋頭糖廠內的冰都是枝仔冰與杯冰
沒有我們想吃的球挖冰淇淋
自從去了花蓮糖廠吃過醉香與芋頭冰淇淋後,
在我媽的心目中已經很難有品冰可取代
半成品的冰品中,只有這款淋上滿滿紅豆泥的紅豆酵母冰
酵母冰本身沒有過多的味道,紅豆倒是顆顆飽滿完整
橋頭糖廠分為兩個廠區,
一個為展示高雄糖業文化的台灣糖業博物館,另一部分是糖廠藝術創作區
礙於時間的關係在室內的展示館,
如糖業文化主題館、製糖流程館與農場機具展示場我們都省略參觀
入口處一落日式建築為糖廠當時的廠長宿舍
如今翻新整修後感覺煥然一新,
可惜標語懸掛著「建築物尚未驗收,無法開放」
橋頭糖廠原名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橋仔頭第一工廠,
光復後改名為台糖公司高雄廠
廠長宿舍建築體是木造瓦頂的日式平房,建於西元1940年
前庭後院的建築形式保留完整,是廠區內最具代表性的宿舍
糖業為高雄早期相當重要的地方產業,因而衍生出特殊的糖業文化背景與地方文化
而橋頭糖廠是台灣由人力製糖進入現代化機械製糖的第一座糖廠
所以橋頭糖廠在台灣製糖史上更具指標性的躍進
現今台灣的製糖業已沒落,因糖廠而生的地方,建設發展也趨於遲緩
糖廠紛紛轉型為觀光休憩的型態,
藉由觀光潮的湧入讓製糖文化得以保留,繼而帶動地方發展
高雄捷運開通後,為橋頭帶入人潮,讓沉寂已久的糖廠活絡起來
走在橋頭糖廠裡能看見許多高大的樹種,
如樟樹、榕樹、椰子樹、白千層、羅漢松、杉樹.......
部分樹種是日治時期由日人引入館區,種植時間超過五十年以上,是值得維護的生態
走進樹林大道,會看見米黃色的橋頭糖廠辦公廳舍
橋頭糖廠辦公廳舍興建於西元1901年,
分為廠長辦公室(社宅事務所)和會議室(俱樂部)兩棟建築
雖然這兩幢建築的設計圖來自荷蘭,仍舊融入部份的和式建築風格
觀察屋頂可以發現有著和日本傳統木構造房屋一樣的屋頂
屋樑則是選用日本人最喜愛的台灣檜木
在建築物上的四周可見環繞的方孔,
這些方孔不是裝飾功能,而是防禦「土匪」偷襲時戰備的置槍孔
辦公廳舍的建築風格是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
地上架高的結構有以利通風的作用,
迴廊和連續拱門造型則是保有歐洲傳統建築的風格
事務所不僅象徵台灣新式製糖產業的里程碑,
其建築結構融合了幾項重要的建築技術,同時也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建築之一,
如屋架與基樁的木構造、以磚砌的牆身與鋼筋混凝土建造的觀景台四柱
可堪為是台灣建築史上重要的工程之一
紅磚牆的挑高建築是何用處我倒是忘了
紅磚屋後頭的聳高建築為糖廠裡的紅磚水塔
現今的水塔或許已無用處,但是水塔的建築主體頗有設計感
糖廠園區內可租借腳踏車繞場甚至到橋頭老街上閒晃
不過價格好像比某些景點的價位還高些
因為後頭的行程已安排,所以我們只好放棄騎腳踏車的念頭
甘蔗株的植種刻意留出走道的空隙,原來是甘蔗迷宮的設計
甘蔗田的穿梭嘻鬧聲,可是許多大人兒時的回憶呢
這個年代要讓孩子見著甘蔗田實屬不易
順著蔗田迷宮望去的舊建築是製糖工廠,如今為製糖設備實體展示館
在展館中可以了解從甘蔗運送到工廠,
經過壓榨、結晶、分蜜而製成糖的處理過程
園區的生態池也栽種著許多景觀植物
在糖廠花圃圍出的一片鐵軌空地上停留著一列列火車的身影
火車在製糖的年代來來回回運輸著,忙碌於甘蔗田間
火車光榮退休後的生活,擔任起糖廠的裝飾藝術品
原是託運著民生經濟的火車頭,進入歷史的軌道後
如今眼前裝載著不再只是一根根的甘蔗原料,
而是文化的接軌與歷史產業的寫照
橋頭糖廠的腹地廣規劃設施多,要一一參觀完需要半天的時間
下回有機會再訪高雄,或許搭捷運到橋頭騎腳踏車也是個不錯的路線規劃
橋頭藝術村想必更是拍照靈感的來源,搭乘五分車遊園也是個新鮮體驗
期盼下回能把糖廠的角落慢慢品味......
橋頭糖廠
高雄市橋頭區橋南里糖廠路24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