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到龍潭觀光大池,在地人無人不曉
大池畔有吊橋有廟宇,規劃後的觀光大池成為龍潭人休閒好去處

原本天氣晴朗的這天,心想是看桐花的好時機
興沖沖跑到三坑想賞桐花,以彌補在客家大院沒看到的桐花雪
很努力的爬山,懷抱著希望
不過沿路沒看到什麼桐花,問了下山的遊客,遊客說沒有桐花了
當地人也說前幾天的大雨把桐花給糟蹋了
心冷了半截,只好回頭走下山,真的失望透了
不懂為何明明沒桐花了,當地還可以繼續辦桐花祭啊

反正都到龍潭了,有人提議到龍潭地標「龍潭觀光大橋」走走

龍潭觀光大池又名龍潭湖,占地約18甲的天然埤潭,具調節水量的功能,為桃園台地的灌溉中心。

龍潭湖中央有一座人工島,上面建有南天宮,猶如守護神般,庇祐著龍潭人。

龍潭大池與龍潭地名有一致的由來:
據說早期湖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後來經有人描繪某晚風雨交加時,發現潭中出現黃龍,
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庄」,從那時起開始沿用龍潭地名。
台灣每個地名都富有鄉土傳奇的色彩耶

觀光吊橋橫跨大池,是來此地必走景點

這天的太陽荼毒,連陽傘都拿出來對抗紫外線

腦海中突然浮現孩童時跟著長輩來此出遊的景象,
六年級班的我在那個年代,不似現在有這麼多景觀餐廳或是新興景點可去
父母能帶出門的地方莫過於自然景觀為主的景點或是廟宇

回眸一看,童年時停格的記憶如今已經變得不同
看來我太久沒來了,算算是十幾個年頭吧

刻意安排的親子裝,這是去年1/2款打折的戰利品,塵封一年
我好愛親子裝,有種刻意的小確幸
紫色是我和老公都愛的顏色,浪漫的氛圍

親自走在吊橋上都沒感覺吊橋的長度是這麼長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走在吊橋上,都只有一股腦往前快走的速度
即使是安全的,面臨腳下是幾樓高的水,不免心驚

不知是在三坑走太久也太熱,Ray出現了討人厭的彆扭

記憶中以前是有天鵝船可遊湖的,像是碧潭這樣,整群的天鵝划來划去
現在少了絮亂的天鵝霸佔湖面的景象,好像多了種落寞的安靜

觀景平台緊鄰大池池畔,落日時分可輕倚賞夕陽
沿著湖畔繞了一圈,不少當地居民拿著釣竿垂釣

步道在榕樹籠罩下喘息,錯落在地的光影,
當下我想念起淡水的印象,長長的步道伴著河堤畔的大榕樹而伸
好久沒到淡水走走,快有一年了吧

柳樹葉輕擺著,仍然不敵悶熱的高溫
此時此刻大夥都只想回家攤在客廳裡無所事事,啃片西瓜、喝杯凍飲都好

今天滿滿的賞桐殘念
即使眼前美景也塞不滿殘念的失望
酷夏的開始,是桐花雪的落幕......

龍潭觀光大池
走國道一號由中壢交流道下,循113縣道南行至龍潭即可到達
大池畔有吊橋有廟宇,規劃後的觀光大池成為龍潭人休閒好去處

原本天氣晴朗的這天,心想是看桐花的好時機
興沖沖跑到三坑想賞桐花,以彌補在客家大院沒看到的桐花雪
很努力的爬山,懷抱著希望
不過沿路沒看到什麼桐花,問了下山的遊客,遊客說沒有桐花了
當地人也說前幾天的大雨把桐花給糟蹋了
心冷了半截,只好回頭走下山,真的失望透了
不懂為何明明沒桐花了,當地還可以繼續辦桐花祭啊

反正都到龍潭了,有人提議到龍潭地標「龍潭觀光大橋」走走

龍潭觀光大池又名龍潭湖,占地約18甲的天然埤潭,具調節水量的功能,為桃園台地的灌溉中心。

龍潭湖中央有一座人工島,上面建有南天宮,猶如守護神般,庇祐著龍潭人。

龍潭大池與龍潭地名有一致的由來:
據說早期湖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後來經有人描繪某晚風雨交加時,發現潭中出現黃龍,
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庄」,從那時起開始沿用龍潭地名。
台灣每個地名都富有鄉土傳奇的色彩耶

觀光吊橋橫跨大池,是來此地必走景點

這天的太陽荼毒,連陽傘都拿出來對抗紫外線

腦海中突然浮現孩童時跟著長輩來此出遊的景象,
六年級班的我在那個年代,不似現在有這麼多景觀餐廳或是新興景點可去
父母能帶出門的地方莫過於自然景觀為主的景點或是廟宇

回眸一看,童年時停格的記憶如今已經變得不同
看來我太久沒來了,算算是十幾個年頭吧

刻意安排的親子裝,這是去年1/2款打折的戰利品,塵封一年
我好愛親子裝,有種刻意的小確幸
紫色是我和老公都愛的顏色,浪漫的氛圍

親自走在吊橋上都沒感覺吊橋的長度是這麼長呢
我想大部分的人走在吊橋上,都只有一股腦往前快走的速度
即使是安全的,面臨腳下是幾樓高的水,不免心驚

不知是在三坑走太久也太熱,Ray出現了討人厭的彆扭

記憶中以前是有天鵝船可遊湖的,像是碧潭這樣,整群的天鵝划來划去
現在少了絮亂的天鵝霸佔湖面的景象,好像多了種落寞的安靜

觀景平台緊鄰大池池畔,落日時分可輕倚賞夕陽
沿著湖畔繞了一圈,不少當地居民拿著釣竿垂釣

步道在榕樹籠罩下喘息,錯落在地的光影,
當下我想念起淡水的印象,長長的步道伴著河堤畔的大榕樹而伸
好久沒到淡水走走,快有一年了吧

柳樹葉輕擺著,仍然不敵悶熱的高溫
此時此刻大夥都只想回家攤在客廳裡無所事事,啃片西瓜、喝杯凍飲都好

今天滿滿的賞桐殘念
即使眼前美景也塞不滿殘念的失望
酷夏的開始,是桐花雪的落幕......

龍潭觀光大池
走國道一號由中壢交流道下,循113縣道南行至龍潭即可到達
全站熱搜